close

情緒豢養

請育嬰假的同事帶孩子回單位了,一個嬌小的女娃,單位的女同事們幾乎都會撇一眼那嬌嫩的臉蛋、咪咪細眼,被這小人兒吸引,但男同事的態度是「喔!那是你的娃喔」這樣,或許母性才可能先天對嬰兒、孩子產生情緒牽引吧?而父愛都是後天練習而成的,但天然的母性孕育下一代,仍有高級與低級的差別,將決定親職教養的水準。

不會養孩子的人,總會希望以最快速最有效的的「方法」來養孩子,或是深怕孩子養的不「標準」,幾歲應該會走路?幾歲要會拼字?在資訊焦慮的年代,總不乏販賣焦慮的人,而「情緒」即可達到控制他人,並且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最直接的方法。內在不夠強大的人亦可能反過來被孩子用情緒控制。

人類的原始探索慾望,會被「不加思索」的、「惡意」的假設給抑制,受驚嚇的幼仔會表現得戰戰兢兢,此時成人心裡會有「完成」一件事的錯覺,他的情緒得到了「回應」,對方「服從」「乖巧」的回應,殊不知這樣的「方法」卻默默剪去孩子飛翔的翅膀,斷送他的可能性。

多少孩子曾被父母的情緒養育過?那種特別乖的,特別會察言觀色的長大後若不是遇到貴人,開啟另一種成長的可能,他必定廢掉。他的重要他人不會永遠在他身邊,總會有一個人的時候,那時他要依甚麼作為「正確」行為的標竿呢?社會多的是立場、眼光,錯綜複雜的情緒混在其中,沒了「重要他人喜怒」的標的,他會忘了怎麼飛翔。

一方面,他將情緒積壓在身體內,用另一種面貌面對世界,和自己的連接是很疏離的,最後易產生抑鬱的病徵,慣性的情緒壓抑是過往我們習得的生存模式。這在家長對孩子、老闆養員工等情境下容易發生,結果是直接而高效的,但不賦能孩子或員工,將無法養育下一代或接班人,要思考、要體驗、要轉換,才可以期待培養出來的人能創造、創新

另一方面,不會養孩子的人,往往會直觀的「判定他人」,他沒有耐心去觀察,不給解釋,不給時間讓當事人說明自己所遇困境與感受,總是想用身為長輩的經驗,代替下一代實際的體驗。告訴他甚麼不能做甚麼能做,改變自己是困難的,而改變他人無疑是更困難的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s. Sharon 的頭像
    Ms. Sharon

    Ms.Sharon之理想關係追尋記

    Ms. Sha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