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許媽媽也曾是那個求而不得的女孩
「當媽媽」是個非常神奇的過程,在許多影視裡、周遭朋友的經驗裡我們會發現在女生得知自己懷孕的那一刻,會有許多複雜的情緒,是喜悅、是糾結、是困惑、是狼狽、是焦慮…當小孩呱呱墜地,女性就多了另一個身份-媽媽,沒有試用期、沒有慢慢來,突然之間許多事物等著自己調度,即便已經盡可能作好準備,但還是擔憂著、恐懼著且戰且走。
但有一類媽媽可能無法作為他人的媽媽,即便是一位女人,心態卻仍未從「女孩」那畢業,她從來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,也不會主動詢問別人的感受,可能在其生命經驗中,沒有人教導她如何說話,又或是生命早期經驗讓她覺得「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」是件極具風險和危險的事情,或有情況是:媽媽還是小女孩時,偶然真情表述,被親密他人給予反面解讀與責難,亦或是被莫名負面解讀,所以心性停止成長了。
沒被好好接納、好好愛惜的人,心裡會有所「缺」。成人的世界裡,沒錢可以去賺,那沒愛去哪找?所以眾多痴男怨女以各種「作」,去索取、去證明愛的存在。男的戀上明知道不適合的女人或是過度投入事業的懷抱,女的即便有了小孩,仍時不時索求關注,索求不到就抱怨。若是生女孩,即便大腦希望父親愛女兒,心理還是不能接受「有人比我重要」這件事,或是不慎將小孩,甚至是女兒視為「敵人」-所有我悲慘生活的罪魁禍首。
剪不斷理還亂的母子連心:未曾斷擠的媽媽與孩子
很多人的憂鬱,都是來自於自己的父母親,特別是媽媽,可能在婚姻中、婆媳問題中不愉快,反而會釋放憤怒和壓力在小孩子身上,也可能讓下一代的婚姻遇到挫折,媽媽之於家庭,如同老闆之於公司,是核心的角色,是精神的象徵,是家庭安穩的力量,所以內核穩、能過好生活的女性才適合撐起「媽媽」的角色。
女性自我接納與和解
許多傳統母親會自豪於教出能夠兼顧工作和家務的女兒,對兒子不見得有同樣期待,女兒能成為一個好妻子、好媳婦,就像是母親在家庭任務上的亮眼成績。母親常會交代女兒要顧好婆家,卻鮮少提醒兒子要關照岳家,可能是因為女性教得動,所以越發教導(使喚?)女兒,而不要求丈夫與兒子,她所期待的是,兒子未來能得到妻子妥善的照顧。
傳統媽媽生長於父權,她可以照顧孩子、提點丈夫,天涼了要多穿點,出門在外注意安全,這並不困難,但當她所在乎的人遇到了什麽問題,卻也「傳統的」(婦女無才便是德)令人心疼,她只能用最原始的本能,去照料家庭。其實一位成熟的教導者面對問題,她/他的背景與心理支持很重要,其反應與心態尤為關鍵,不是像個未成年的孩子,對家人大發脾氣,指責其他的家庭成員,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擔憂,是「媽媽」這個角色與「嬌妻」最大的差異。
許多時候令人情緒失控的不是事件,而是對事件的理解,學會覺察和接受自己的情緒,接受不能改變的、慢慢去改變能改變的、去學著表達與溝通,這是身為女性的修煉,不需要覺得擔心是「不對」的,又沒辦法接受自己「擔憂」的情緒,只好把氣撒在別人身上:都怪xxx不聽我的,如此,不管有無結婚,都將是無法過好自己人生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