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性之愛與雌性之愛
或許源自社會發展、文化教養,在許多國家中,男性被賦予的期待是獨立、成為堅強的存在,所以造就許多要強的、逐利的、現實的男性。在許多男性心理,不見得了解女性心中糾結、困惑、憤怒、焦慮的細節,他們畢生所追求的價值,終究會回歸自我,「我」完成了今日的工作、「我」賺錢養家、「我」完成了一份困難的專案等。
依此思維,他們遇上一個他們欣賞的女性,會希望「我」得以擁有她,可能會出資請心儀有女性吃飯、會送禮物、會請她看電影、早晚接送等,但雄性之愛通常屬簡單、直接、快速,在一段時間後,若未能得到「回應」,則將會回歸原來的自我狀態。有些男性甚至需要的不是賢良淑德的女性,而是需要能「回應」他的伴侶,因為這樣的伴侶不情緒化、不患得患失、自我鮮明,能減少男人在情緒上的負擔(例:不用猜伴侶心中的答案?不然我就是不愛她?)。
有的女性對自己與他人都是一致的高標準,秉持著一副專業、神聖的面孔,拒人於千里之外,甚至不允許伴侶表達情緒,這樣的的人,不易讓人在情緒上感到放鬆與慰藉,在繁忙的生活下難有個休憩的依靠。
再者,其實人都希望被認同,而男性希望自己被伴侶認同,也希望自己的伴侶被同性夥伴認同(通常是伴侶的外貌);女性能感受到的認同感,通常源自於情緒的接納(例:我今天被主管罵,我不開心,我希望伴侶能同裡我的不開心)。女性的喜歡,包含許多感受的部分,如自小接收到媽媽準備的愛心便當、看顧生病或受傷的自己、是情緒中的解語花、想看又不禁閃躲的神情、困頓時的拯救者(讓他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面對生活裡的種種困難)…女性的多樣角色與狀態讓女性之愛有了千種風情,萬種樣貌,總結而言是讓人感受到微小而細緻的溫暖,女性之愛是可以滋養生命的。
那些被誤會的「愛」
然而過多的在乎與關心,對多數男性而言是「長不大」的象徵、是壓力的來源,無法當家做主的象徵,女性需要的被呵護、被疼惜、被關注等情緒交流的女性之愛,其實很多男性是不需要的,他只會感受到對方過於「吹毛求疵」,甚至無法「交換」到自己所需要的,反而增加自己的負擔。
其實把對方當作「伴侶」來看待時,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「模式」,默認自己已經充分地知道他是哪種人,然後我們會出於自身經驗感受而行動。並非對方真實的需要,只有當我們對對方抱有真實的興趣,我們才可能以對方需要的、並能夠深化雙方感情的方式表達愛意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