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第一級(底層):零和關係

一個人在各方面全面性的(經濟、生活主張、勞務、性等)優於另一個人,從而導致在生活方面完全無視、忽略另一個人。另一個人處在完全的被欺負情況,對自己的處境完全無知、無力,自己沒法處理問題,不會求救,更無法求救,甚至開始放棄自己,說服自己所遇處境是一般情況或其他人都一樣(延伸到性格的部分,開始看不慣他人的幸福、總覺得他人的成功只是運氣成分),或是即便求助過,身邊的人或社會也沒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法,或是只會要求若這息事寧人。

此種情形在傳統、未開發地區(只能用蠻力來解決問題)、社會很常見,例如今日的印度、非洲、東亞、東南亞地區及1993年前的台灣社會這種關係更常出現。

優勢者觀點

通常男性會成為此種關係的優勢者,或是取得實質好處的一方,但和自己不欣賞的對象硬湊成對,無法心甘情願地負責,或是連自己都照顧不好,卻要負擔另一個人,對優勢者是否也是折磨?或是另一種人群,認為自己理應有這樣的待遇,有些甚至沒有付出,對人、事、物有近乎偏執的預設想像,不覺得有損及他人的生命、尊嚴,覺得他人不值得。

劣勢者觀點

通常女性會成為此種關係的劣勢者,在不了解自己及不具備判斷能力的時候,順應了時勢、趨勢,未曾為自己謀求過什麼理想、也未曾想像過未來,這樣的人,其實是迷惘的,再說服自己傳統就是如此,婚姻就應該是如此,我沒選擇。若離開我是否有機會再被接納?改變與維持現狀之間,因當事人不具備分析與思考的能力,所以就選擇繼續原本的道路。

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選擇,往往是雙方繼續在這段關係裡的主因,故相對於其他層級的關係,此層級關係相對安定。
第二層:分工關係

一個人經過活動、聊天、合作過和另一個人結為連理的關係。相對前項關係,此種關係要形成須具備相對應的條件,例:在初相識時,彼此身分對等,都是同事、合作夥伴之類,在相識、了解的過程中,認定彼此。

隨著社會發展,除了刻意需要與人接觸的職位,人們投入工作的時間變多,相對「純粹認識人」的互動機會減少,使得傳統婚友社、交友軟體如雨後春筍的發展,傳統標準家庭「男主外女主內」、「職場性別刻板印象」、「高階主管性別比例」等合作模式開始出現。

男性觀點

人在開始發展時,希望有個互相扶持的夥伴,或分憂解勞、或貼心解語、或充滿樂趣,更曾幻想有一個人可以減少我工作以外需要操心的事物,我的原生家庭、朋友、未來私心想要回到家可以休息,當有至少一個臣民的土皇帝。但現實總是教育我,伴侶總是有很多的缺點,正的有公主病,溫柔的沒自信,平凡的就很平凡,我對伴侶及關係沒了「理想」

女性觀點

能找到一個人能夠依靠,是許多女性年輕時的夢想,「他負責賺錢養家,我負責勤儉持家」早早嫁做人婦,作年輕辣媽。無奈出了社會忙於工作,做了一輩子的「好」女兒、「好」學生、「好」員工還要再多擔待「好」伴侶、「好」媽媽的角色,這個「好」怎麼這麼難?以前的「她們」怎麼平衡自我發展與感情投入的?(其實以前的她們少有自我發展,所以不需平衡)

此種關係更近似於「交易」,彼此拿自己所擁有的換取對方所需要的,在交易期間,培養對彼此的「關懷」與「理解」是此段關係維繫的重點,傳統台灣社會中,較好的關係大多停留於此。但隨著社會發展日趨平等的今天,許多的規則(例:「男主外女主內」)已漸漸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。

第三層:動態合作關係

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,兩性在各自的領域內各顯神通,男女關係的型態也日益多元。在已開發地區及社會中,兩人偶然間有了交集,在各自發展的軌道上,似乎有什麼還可以再探索的部分,短期關係、情人、伴侶、閃婚、閃離的現象越趨普遍,關係不確定因素增加。

現在生活的不確定性增加,兩個獨立的人關係不易同步,徒具形式的伴侶與婚姻增加,婚內失戀、喪偶式育兒、童年記憶裡沒父親等關係,在現代社會裡時常出現,或許不完全是社會發展的因素,而是人們未曾了解過什麼是真愛!

男性觀點

在「理想」還沒找到前,我的「應該」越來越多,做好「職位」怎麼這麼難?隨著日子過得越久,我發現我越來越喜歡自己一個人,不再一定要一個伴、或一個專情的伴、或是一個怎樣的理想生活,我只能過好今日的生活。

女性觀點

這個社會的女人怎麼選都是錯的。選擇家庭啊?有人會說這樣的女人不求上進,靠男人遲早黃臉婆;追求事業啊?有人又會說女強人注定不幸福,幹的好不如嫁的好!於是乎有的人,急著「適婚年齡」「適育年齡」慷慨就義,重複父輩的人生軌跡,有的人成了天平的另一端不做選擇的「現代女性」認真生活,認真到了某個時間點,突然發現「原來」這不是我要的,「原來」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?適合什麼?「原來」戀愛、親密關係也需要學習!

「被動策略」往往會輸得一蹋糊塗,然後感嘆這社會還有給我時間與機會嗎?時至今日,「現代女性」還有多少對感情與關係的信仰,被悄悄的藏在很深很深的地方呢?

此種關係最大的挑戰是「溝通」,溝通經營關係的共識與方法。或許不是雙方不願意溝通,而是先前的「溝通」因很多因素而擱置了、被很多「似是而非的聽說」擱置、被很多「忙碌」擱置、被很多「時機」擱置人們開始預設對方不會接受自己、預設對方無法溝通、預設在這樣的關係中挑戰關係雙方彼此的智慧與取捨,如何說何時說?該不該說?

第四層(最高層):真愛關係

真愛關係如鬼,聽過的人很多見過的人很少!多展現於浪漫愛情文藝片中,失意的職場工作者,遇到同樣失意的對象,開啟美好的邂逅,我中有你、你中有我,我如同太極裡黑色的部分,隱含著你炙熱的潔白;而你亦是如此,雙方有能力且有意願彼此照顧,而非一方載著沉重的責任,另一方舉著廣無邊際的道德旗幟指揮。在關係中,雙方能擴張自我的範圍至適當的大小,並在其中找到歸屬感。

在婚戀市場裡真愛關係相對穩定,不易重回形單影隻的情況,故「人過了一定年紀」單身不是沒有原因的,好在,現今社會「單身」或「有伴」、「未婚」或「已婚」都可以找尋到屬於自己的社群,當類似的人多,就不會以有差異的眼光看待彼此,或許那也是另類「平等」的社會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s. Sharon 的頭像
    Ms. Sharon

    Ms.Sharon之理想關係追尋記

    Ms. Sha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