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關係條件

人們往往將感情中的不順和痛苦,歸因於「對方不夠愛我」、「我們不適合」,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換下一個人,不然就是去思考「如何讓對方更愛我?」、「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對象?」等之類的問題,但仔細思考一下「愛你,所以就要接受我的愛」、「愛你,所以該來愛我?」這樣的思考是否有失偏頗或過於武斷了呢?

在我來看「愛」其實是一種高級的技能,奠基於自我發展已足夠完善,知道自己是誰?要什麼?不要什麼?想去何方?該如何努力?在一切的問題得到答案之後,愛自然相隨。了解自己的人不管男生女生都是充滿魅力的。每個人都想找到理想伴侶,然而我想問的是,你已經是理想的自己了嗎?

找對象和找工作類似,沒有人求職是為了要離職,沒有人找對象是為了傷害他人。每一次認識、相處、交往,都像彼此互投履歷和面試對方,希望能找到薪水高又鐵飯碗的「完美工作」,但是世上沒有完美的工作,只有你願意努力的工作,沒有完美的對象,只有自己願意努力相處的對象

絕不將就的陷阱

談戀愛和經營婚姻是有差別的。戀愛一直是個加法,想要經濟能力強、成熟穩重、想要身高180…的男人、想要溫柔賢淑、分擔家計、充滿樂趣..的女人,每當對方有一項符合你的標準,就在心裡偷偷加一分,卻又在對方不符標準時又給人扣分,還把這兩記分板分別計算,公諸於眾,刷自己的存在感、優越感,向他人彰顯自己在感情中的優勢,卻忘記自己真實的模樣;婚姻卻是個減法,他看我上完班回到家,還要我洗衣煮飯帶小孩?(背後是我希望我的對象主動承擔家誤,但老娘不說)自己在家只要打電動即可?她婚前美麗動人大方,婚後卻三層肉、鯊魚夾、夾腳拖?(我希望我的對象永遠美麗動人,但老子覺得這自己無法管)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這段關係中蒙蔽了雙眼,當初怎麼會結婚?日子過著過著,等待其中一方攢夠了失望離開,又或是被她人從平淡的婚姻中藉機巧奪,說到底雙方都不具備經營關係的能力,在經濟、人格、心態還沒到位時倉促結婚、或奉子成婚,這樣的關係會造就多少怨偶?又會有多少莫名其妙的生命降臨在這混亂的社會中?

化被動為主動,掌握主動權
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:「Perfect means hoping and waiting, but doing little. Actively reaching out for good enough can transform your career.

擇偶也是。「絕不將就」表示代表的是「占人便宜」的心態,自己不需要努力,天地萬物就得將完美對象送到自己的面前,然而現實是完美對象真的出現時,也因為過往的「等待」策略,讓自己沒有任何經驗、技巧與方法去處裡兩人之間的關係矛盾。

不將就,合理範圍的負面列表

許多女孩在設定擇偶標準時,時常要身高、體重、年收入,這完全不是問題。然而問題是將標準綁死(例如:身高180 cm、家住台北市等),限縮了自己的選擇,也過濾掉許多潛在發展對象的機會,真實的情況是一個對象只要比她高,170 cm還是180 cm對她來說是沒差的,因自己本身可能只有160 cm,只是她接收周圍環境的’’意見’’(淹沒掉自己的想法),好像大家的擇偶要求都是180 cm,所以就這樣規格開的比實際需求還高,感覺自己真能達成比較厲害?

生活的穩定節奏來自於真實相處後的折衝協調,兩人互相「包容」,達成期待找到平衡。硬條件只會讓在一起之後的生活缺乏調整空間,更糟糕的情況是這樣的條件可能會讓你在相遇之前先嚇跑所謂「對的人」。

感情就是要經歷和嘗試過後,才會知道自己能夠接受、想要的是什麼。考慮自身的條件和需求,對對方「絕不表列」不應太多,「加分條件」請作為對自己與對象的標準,客觀看待彼此關係,然後敞開心胸與潛在對象互動。在相處過程中兩人彼此磨合,熟悉對方的優缺點,並從中找到共同生活的基礎才真的有機會遇到可以共同過好生活的「The One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s. Sharon 的頭像
    Ms. Sharon

    Ms.Sharon之理想關係追尋記

    Ms. Sha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