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白的意義在於確認關係
告白情境-男性想確定關係,取得安全感;女性認為時候到,應該找對象了
男生思維多以線性思考,當出現癥結點時,男人們就會視為一個問題,只要問題解決了,事情就能進行下去,他們無不希望人生就像電腦下載程式般有進度條,讓他們看得明白看得安心。男性在年輕時追求生活的目標多是以量化方式呈現,賺了多少錢、買了多貴的房、換了多少任對象…直到歲月的漸長,了解了社會的現實與自身能力的極限,才會開始關注質的提升;女性則在年輕時就有諸多外人眼光、責任、建議等需要考量,雖成長緩慢,但總盡力追求各面向的完美,多以質感、品質作為呈現。然而現實是人生沒有進度條、愈是想顧及方方面面月可能找不到適合的時機,此時告白反而是一種校正男女雙方對彼此認知落差的一種方式。
告白的實質意義-提出邀請,有勇氣接受對方的任何反應
告白有其存在的意義,但須確保自己的心態與姿態良好,最佳的告白時機是兩人已有多次接觸後,其中一方判定兩人關係不錯,也確定自己有意願、有能力承擔的情況下,向對方提出邀請,邀請對方和自己一起生活、一起面對未來中、長期關係中的風險,並將最後的決定權交予對方。由此可知,有些人喜歡在大庭廣眾下告白,以人數上的優勢一方面壯大自我,另一方面藉氛圍讓女生難以拒絕,並不是很恰當的做法。
自然而然在一起的潛在風險
「近水樓台先得月」的說法也適用在男女關係,許多人是抱持開放交友的心態去面對人群,這樣的人很容易成為團體中的焦點,有許多因工作、聚會、朋友介紹而相識,因活動、任務共同解決困難,漫漫聊著談著就談成的戀人,此種情境的前提條件是頻繁生活接觸,以利彼此的認識與了解。然而現代社會擴展交友的管道多元,線上遊戲、交友軟體、聯誼等,省略了互相了解的步驟,只談條件就要誇下海口談愛與負責,似乎過於兒戲。而另一種常見的情況,或是感情專家會建議:不要告白,感覺一旦告白後,將會喪失主動權,亦同時喪失男性自尊,所以倡導「自然而然在一起」。
但如此做的風險極高:於男性而言,因不易判斷所面臨的情勢,容易被當成備胎、工具人、男閨蜜等,傷神傷財又傷心;於女性而言,風險又更大了,許多的溫情、體貼、用心,其實只是自己的想像,還不清楚自己要什麼的女生,所面臨生理的、心理的傷害,可能需要更多歲月來彌補。
其實在單身時,能有些異性朋友,來做為「與異性相處」的學習是不錯的方式,若處到有心儀之人,在先前有一的基礎上,確認雙方的共識,比較不會產生誤會,可以說:「我覺得我們已經是男女朋友了,如果是我的一廂情願,也你請告訴我?若你和我想的是一樣的,我則想確認妳是否已經做好準備?如果是,想知道對於男女朋友之外對朋友的拿捏、避嫌等,有沒有什麼看法或是對彼此的約束內容?」如此亦不失為一種禮貌且莊嚴的告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