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Tinder

近期有許多混人設進行詐騙的影集陸續推出,其中《Tinder大騙徒》男主角的手法更是如出一轍〈以下稍有暴雷〉先創造接觸的機會,以Tinder平台進行大量曝光,此步和一般想擴增交友圈、舒適圈的人們一樣,很正常,但隨著女孩開始信任他,並交付真心時,就開啟他下一步的計畫,創造戲劇性衝突,亦是許多PUA的開端,在故事中的男主角或現實中的伴侶,不管是自傷、或傷人、或精神妄想、或陷入危境等,通常考驗著當事人與周圍人的智慧,若是當事人,應該聚焦於解決問題,而非要他人一直出錢錢錢,更關鍵的是周圍人的反應,平時和當事人相處感受、過往的經驗、信用等作為出手或不出手相救的依據,另外,自己的本事、底線及原則如何?若決定要救能救到甚麼程度,「沒原則的人」永遠是渣男/渣女的獵物。

自戀型人格vs自我效能感

自戀型人格者往往過度強化自我的重要性,其自我膨脹到大於他人的存在,在無法同理他人的情況下,卻渴求別人的讚賞,他會花很多心思去獲取權力、成功完美的外在形象,以至於無意識的利用他人(畢竟他人的存在不重要)。在Tinder大騙徒》中,男主角的陰晴不定、軟弱、暴怒等片段,在影片接近尾聲時,表露的一覽無遺。

其實,一般人需要自我經營,需要有足夠的自信,去相信自己能成就某些事情,並帶給他人幫助。在心理學領域中,「自我效能」一詞真切地描述「自信」的模樣,在維基百科定義理是這樣的描述「衡量個體本身對完成任務和達成目標能力的信念的程度或強度。」若一個人原本就生活在雲端,或許他會和一般人調情、娛樂,和同等生活全的人交流、交友、做生意,但絕對不會讓自己總是深陷危機中,他欺騙一個又一個天真浪漫的女孩,用最慘忍的方式教導她們成長,這或許就是這世界最真實的模樣。

然而弱者才會殘忍唯強者懂得溫柔因為強者所以知道怎麼找方法,怎麼解決問題怎麼真正的幫助到他人,而非自己一時憐憫情緒願平凡我們帶著自己的原則,發展出自己的自信

結論:把自己培養成「值得幸福」的體質

「幸福」是許多人一聲追尋的目標,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才發現,許多看似美滿的關係裡總有些不愉快,在關係裡的雙方不一定都滿意對方的種種作為,說到底,就是「接受」與「不接受」的差別罷了。「不接受」能換嗎?當然可以,但當自己不值得幸福,作為「你/妳的另一半」這個位子,換誰都一樣,人總不能想拯救/被拯救。讓自己值得幸福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s. Sharon 的頭像
    Ms. Sharon

    Ms.Sharon之理想關係追尋記

    Ms. Sha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